• 日志

    • 闲谈 250

      早起骑车上班路上,在各个路口都会碰到站岗的大妈大爷,他们的行为迥然不同。有的大爷精气神很好,中气十足,好像找到了退休后新的个人价值,重新参与到社会运行中。这类大爷尽职尽责的提醒行人安全、劝阻危险行为,扮演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身份。

      而有的大爷疲态尽显,就像工作一辈子,已经消磨光了内在的热情,对任何事物都表现的情感淡漠、倦怠疏离一样。往那里一站,不举旗、不说话。

      更多的是中规中矩,亮灯就举下旗,说句通行语。对待逆行闯灯熟视无睹,毫不在意。

      只要打开感官,在日常生活的微末之处,就能发现真实的社会图景。那些精神饱满、认真负责的大爷,可能找到了晚年生活的意义和价值;而那些情感漠然的大爷,或许正经历着角色与价值的迷失。

    • 闲谈 249

      用「镜子」的视角来看待心理学,会有很多有趣的洞察。在【闲谈 201】中也提到过「镜中自我」的理论。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,既映照自己内心,也反射他人的影像。我们通过他人反应了解自己,通过自己理解他人。

      在镜子的视角下:认知偏差就是镜面扭曲;心理防御就是镜面做了涂层;自我意识就是认出了镜中的我;心理咨询就是清洁镜面的污垢;心理治疗就是校准镜面的聚焦点。

    • 闲谈 248

      解决问题的时候,我们不能盯着问题本身,而是去改变问题的情境。比如听到的一个小例子,夏天马上到了,一个电影院的经理想要提升可口可乐的销量,怎么办才好呢?

      有人说搞活动、有人说加大宣传,其实最巧妙的方法是把空调的温度升高两度,人们感觉到没那么凉快(又不影响观影体验),自然就想买一杯可乐解暑。

      还有一个小例子,说的是一个大爷、一个大妈在家里吵架,大妈不搭理大爷。大爷的做法是把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拧的非常紧,等大妈做饭或者做家务时候,打不开,就去找大爷帮忙,这个时候关系就缓解了。你看两个小例子,并没有盯着问题本身不放,都是通过改变问题所处的情境来巧妙化解的。

    • 闲谈 247

      犹豫的思维链:
      犹豫 → 停滞 → 信息静止 → 信息不足 → 信息准确性低 → 决策困境 → 思维熵增 → 焦虑上升 → 自我怀疑 → 行动阈值提高 → 更深的犹豫

      行动的思维链:
      行动 → 开拓 → 信息更新 → 信息增加 → 信息准确性高 → 决策明朗 → 思维熵减 → 自我效能感提升 → 认知负荷减轻 → 行动阈值降低 → 更多行动

    • 闲谈 246

      我们物理世界有熵的概念,日常中我们一直在做功,对抗着熵增。我在想,我们内心世界是不是同样也有熵的概念,可以叫「精神熵」或「思维熵」,代表我们内心世界的混乱和无序。

      当我们面对太多可能性、太多未知、太多无法控制的事情时,我们思维就会变得无序,焦虑随之而来。

      而行动具有定向性,可以将混沌的思维梳理成有序的状态。当我们采取行动时,无限的可能性会被压缩为特定的路径,不确定性减少,思维熵随之下降。

      此外仪式和习惯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熵减机制。它们同样提供固定的结构和可预测性,抵抗思维的无序趋势。

      所以当我们感到焦虑和迷茫时,最有效的应对不是更多的思考,而是采取具体行动,哪怕是最小的行动。

    • 闲谈 245

      北京马路上的红绿灯,有一些灯杆上有「行人过街按钮」的设计。等红绿灯的时候,亲自使用、包括观察下来感觉这个按钮设计的非常反直觉。

      作为用户,其实我们每做一个动作,大脑本能就会去预期这个动作会带来随后的反馈信号。

      而这个过街按钮按下去之后并不是即时反馈,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反应的。所以有些行人就觉得它坏了,按一次之后就不继续按了。有些行人觉得它不灵敏了,就狂按多次。有些行人之前按过,看到没反应,就不再按了。有些行人看到别人按后没反应,也就觉得没必要按了。一个小小的按钮,让每个行人的感受都不一样,就是非常糟糕的设计。

      其实呢,这个按钮本身功能是生效的,只不过是延迟生效,生效的机制和逻辑不明,没有规律。所以对于用户来讲没有掌控感,按完之后没有响应,就会带来负面情绪。

    • 闲谈 244

      新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:心理学的日常。想要透过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,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,以此强化自己的心理学视角。

      社交媒体的人设解析

    • 闲谈 243

      昨天听到一句话:焦虑的反面是具体。

      说的也对,焦虑是模糊的、弥散的,像一团无法抓住的迷雾。我们焦虑时,思绪往往在各种可能性之间无序游走,担忧着那些"可能会"、"或许将"、"万一如果"、"可怎么办"。这种状态下,大脑不断构建假设场景,无法落于任何一个确定的发力点上。

      具体,是将这团迷雾凝聚成可触碰的实体。

      我们面对具体的问题时,大脑有了明确的着力点。「我需要在下周三完成这份报告」比「我工作好多啊」要容易处理得多。前者给了我们清晰的边界和行动指南,将我们拉回当下。后者则只是一片模糊的感受,让我们处于未来的想象中。

    • 闲谈 242

      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,是建立在三种感觉上的:安全感、优越感和存在感。

      安全感是我们的心理基石,它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能够安心生活。

      优越感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同。它不仅仅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,更是内心深处对自我成就的肯定。

      存在感则是与世界的连接。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,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。

      这三种感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。安全感为我们提供了基础,优越感激励我们追求卓越,而存在感则让我们在追求中找到归属。

     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许多人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,常常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求。然而生活的满意度,不在于表面的辉煌,而在于内心的平静与充实。

    • 闲谈 241

      心理咨询领域流传一句话,「好童年治愈一生,否则一生治愈童年」。就感觉童年对我们的影响,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
      童年伤痕就像埋在心底的地雷,在随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断被点爆。

      这句话将一生简化为「好童年=幸福人生」或「坏童年=终身修复」的二元对立,忽视了我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、疗愈的潜力。

      就像钻石需要在高压下形成一样,我们一些人格特质的闪光点恰恰形成于对逆境的超越。

      初为父母,也许我不应该追求给孩子一个完美的童年,而是一个「足够好」的童年——有足够的安全感和爱,也有适度的挑战;有稳定的依恋,也有探索世界的好奇和自由。

      对于已经长大的我们,既不否认童年对我们的影响,也不让自己永远被童年定义。因为人生不是命运的简单重复,而是不断重新书写自己故事的过程。